彝家山寨古樸神圣的彝族“三鍋莊”
日前,筆者來到金陽縣彝家山寨,坐在他們家里,最顯眼的是挺立在火塘邊的“三鍋莊”了。
據(jù)彝族老人們介紹,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的生存足跡,人類生存的空間便有了石器;人類生存發(fā)展歷史中有著輝煌的石器時代。在許多邊遠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至今還保存和利用著許多古樸而自然的石器,更有甚者將各種奇形怪異,姿態(tài)不一的石頭、大小石山作為神靈供奉。
特別是彝族有著悠久歷史與古老多樣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其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邊遠地區(qū)。從古至今彝族人們都在地形錯綜復(fù)雜,氣候多樣,溝谷縱橫的高山、河谷間繁衍生息。彝族人民用其古樸、自然、熱情、大方和根生蒂固的民風(fēng)民俗與倫理道德不斷的吸引著中外來客。在眾多的文化類型中,彝族傳統(tǒng)石器中的“三鍋莊”更是以其獨特的姿態(tài)和神奇的文化意蘊令人矚目。
圖為一般造型的彝族“三鍋莊”。特日洛發(fā) 攝金陽縣小銀木鄉(xiāng)位于四川涼山東部邊緣,是一個彝族聚居鄉(xiāng),該鄉(xiāng)地處偏僻,就往返于縣與鄉(xiāng)之間也有100多公里,這里也是金陽縣“三鍋莊”保存最完整,其文化最為豐富的地方。
為了能進一步了解到彝族的“三鍋莊”,前不久,筆者走訪了金陽縣村村寨寨,打聽“三鍋莊”的制造和用途。
“彝族‘三鍋莊’的打造過程屬純手工,工具也較少且簡單,只用一把鐵錘和幾根尖口和平口的砧子就行了。”據(jù)洛覺鄉(xiāng)四村其洛組曲畢比惹講述,在打造“三鍋莊”的過程中,選材和制形最為關(guān)健,也是最難的。打制“三鍋莊”的石頭必須是堅硬而耐高溫的巖石。
在制造“三鍋莊”中,可分為4部分進行,一是選材;二打磨;三是造型;四是雕紋。在打造中首選“三鍋莊”石料,在找“三鍋莊”石料時不僅僅只是用肉眼看,而且還要用手中的鐵錘邊敲打邊選,經(jīng)過看和敲打確定打造“三鍋莊”石材,這項工序被“三鍋莊”打造師傅們稱為“試石”。
選好所需的“三鍋莊”石材后,便開始打磨光滑和打成大體雛形,然后將打磨好的石材進行造型。這道工序,最講究技術(shù),在選材中打重了怕石材破損,打輕了形狀外多余的部分又無法打落,因此這道工序也是一套“三鍋莊”能否造成的關(guān)健。
“完成對石材的定型后就進入最后一道工序雕刻。雕刻這道工序?qū)鲜硜碚f是比較簡單的,而對初學(xué)者來說就比較難了。”馬依足鄉(xiāng)一村從事土磨三鍋莊等制造的金拉史介紹說,原因在于老師傅們早已在長年累月的雕刻中積淀了許多的紋絡(luò)圖樣,他們的大腦好比一本畫冊,進行這道工序時各種圖樣隨手即來,而對初學(xué)者來說,在大腦里首先要進行構(gòu)思,完成構(gòu)思后,將自己想好的圖案用木棍畫在一旁,整體欣賞一遍,覺得可行后,才開始雕刻。
在雕刻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鐵錘在敲打砧子時,用力一定要平衡均勻,如在敲打中用力輕重不一,將會使刻出來的紋絡(luò)深淺不勻。雕刻出來的圖案也會大小不合體,還得進行一道重復(fù)工序。
彝族三鍋莊所雕刻的紋絡(luò)、圖案主要采用面雕,這在雕刻類別中是比較簡單的一種,畫面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一些彝族人們意念中象征吉祥、幸福的物種圖案,其中主要以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各類物種為主。如:星星、月亮、太陽、五角星、火把等,也有少許動、植物。
一幅完整的彝族“三鍋莊”圖案雖然紋絡(luò)看似簡單,卻寓意深刻。石匠師傅不僅雕琢出濃郁的民族風(fēng)情,而且雕琢出了彝族人們平時生活中的各種情趣,雕琢出的畫面自然清晰逼真,每幅畫面都將雕刻師們的心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可以說當(dāng)你看完一幅完整的彝族“三鍋莊”圖案后,你將大致明白這個民族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或許這時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的精美與傳神之意。”金拉史告訴記者,一套完整的彝族“三鍋莊”可分為二組,每組三塊共六塊,一組為半圓形,作鋪墊火塘邊待用,一組為月牙形,作支稱莊柱。其中每塊大概有5至6厘米厚。
彝族“三鍋莊”是其制餐之灶。設(shè)立“三鍋莊”時主人要在畢摩處算一個良晨吉日后才開始立。“三鍋莊”一般設(shè)在住房堂屋的左側(cè),在住房堂屋的左側(cè)先挖一個直徑為30到40公分的坑作為主塘,主塘的邊緣由三塊半圓形的鍋莊石作鋪墊,拼合為圓形火塘。這一組彝族人民稱它為“管底”。
與此同時,在鋪墊好火塘邊緣后,將另一組三塊月牙形的“三鍋莊”立于前一組的拼合處,彎牙處朝上,朝下部也就是莊根部埋于地下,在埋根部時一定要牢固。月牙形的三塊鍋莊石彝族人民稱它為“各弄”。三個彎月牙狀的鍋莊石立好后,形成三角形的支撐點,架上鍋故稱“三鍋莊”。
從主婦位分三鍋莊北上則和西則,分別用竹席鋪墊著供客人坐,彝族一般不用凳子而是直接坐在竹席上,靠東南兩則,解放前是作為奴隸位,現(xiàn)在一般是家庭主婦與接待客人時幫忙的年青人坐,這樣行動方便。
屬“三鍋莊”火塘一米左右的正中朝用鐵絲或鋼絲吊著一長方形的木架,木架上鋪墊著竹簾,以烘烤食物及中藥材之用。也有些彝族人民用來烘烤平時采積的一些無毒性的草藥,這些看似簡陋卻實用又方便。
有客來時大家各就其位,主人家會請一些當(dāng)?shù)氐赂咄娗夷苷f會道的鄰居、親友來家陪客人聊天。家庭主婦和幫忙的年青人將“三鍋莊”塘內(nèi)的火加旺,然后再將能烘烤的土豆(洋芋)、乳豬內(nèi)臟、雞肉等食物放靠在火塘中烘烤?臼旌笞尶腿藭簳r充饑等待主食。因此彝族“三鍋莊”火塘內(nèi)是禁止吐痰沫和燒烤一些不潔之物的,在烤完一種食物后,主人將用火鉗把火塘內(nèi)的木炭翻平整后再將另一種烘烤物放入火塘內(nèi),烤出來的食物即衛(wèi)生又香脆可口。
聽老人們講彝族“三鍋莊”內(nèi)的火,解放前是保持終年不滅的,就是夜里也是有火的,只是到了夜里,大家把火塘里的木炭用火塘灰將其埋蓋好,第二天一早翻開炭火,把一些糧食桔桿放在上面吹一吹就燃了。“這樣說來,彝族‘三鍋莊’不僅僅只用于燒柴做飯,它還是彝族群眾家中聚友會客的中心,當(dāng)然也是人們用來取暖照明之用。”筆者向老人們解釋著。
圖為坐在“三鍋莊”旁的彝族群眾。特日洛發(fā) 攝“平時一家人就坐在‘三鍋莊’旁閑聊,談生產(chǎn)、談生活,老人們總是一邊吸著旱煙,一邊給孩子們講著許多彝族民間的傳奇故事,小孩們更是全神貫注的依畏在‘三鍋莊’旁傾聽著,使許多彝家孩子都是這樣伴著‘三鍋莊’前的故事漸漸長大的。”家住派來鎮(zhèn)天地坪村阿里哈約深有感觸地說。
“三鍋莊”火塘已成為彝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據(jù)彝族老人們講,近年來許多彝族老年人跟隨兒女到城里生活,就是因為房中缺少了火塘,每當(dāng)他們無事可做歇息下來時,竟然找不到坐的地方,根本不習(xí)慣缺少火塘的日子。缺少火塘的日子讓他們更加感到孤獨,他們寧愿獨自回到高山的老家,讓“三鍋莊”陪他們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這對于那些沒在“三鍋莊”旁長大的人來說是永遠無法理解和體會到的。連記者都是在聽到這些故事時才不由想起火塘中永不熄滅的火焰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和太陽,而火塘旁的這些月牙形的“三鍋莊”就好比從云霧中沖破而出的月牙兒,它們相互依畏,相互交替,誰也離不開誰。
“彝族三鍋莊右上側(cè)客人位旁,家家都用竹編,編著一堵簡易“竹墻”,竹墻上掛著人們?nèi)粘S闷,而竹編墻?nèi)的墻壁上掛著平日彝族祭奠祖先用的煙酒、樹枝、草之類的東西,竹墻內(nèi)除了主人一般人是禁止入內(nèi)的,這好比漢族家里的靈位臺。”基覺鄉(xiāng)一村坡點組阿子日國向記者聊起了彝族“三鍋莊”旁的一些秘訣。
彝族群眾每當(dāng)敬奉神靈(做畢摩)時將事先燒熟的石頭用火鉗夾進盛水的木柯里,然后再“三鍋莊”上朝順時針方向轉(zhuǎn)一圈倒出門外。以示驅(qū)邪、除污、凈化家庭等作用,而后將祭物從“三鍋莊”旁轉(zhuǎn)幾圈,以示“三鍋莊”是彝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然后才開始進行下一步。因此,彝族群眾視“三鍋莊”為圣物。
當(dāng)然在日常生活中,彝族群眾非常敬重“三鍋莊”,就如不能坐在鍋莊旁腳踏“三鍋莊”之上,只能從鍋莊旁走過;不能從“三鍋莊”上跨過,這些都被視為不吉利,如果在“三鍋莊”旁裸露身體,視為不敬重。
可以看出,“三鍋莊”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員,有時將它視為神靈,有時將它視為家庭成員中德高望眾的老人,總之“三鍋莊”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聽老人們講,彝族“三鍋莊”由來迄今為止誰也說不清道不明,但許多群眾認為彝族的“三鍋莊”不僅能展現(xiàn)彝族人民對自然崇拜與淳樸藝術(shù)的緊密融合,而且能讓人深深的體味到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因此,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許多舊東西漸漸被新東西代替,能保留下來的是少之甚少,但彝族“三鍋莊”至今仍是在彝族群眾心中保持永恒不變的地位。
(責(zé)任編輯 楊尚琳 袁瑋)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lián)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wǎng)-源涼山新聞網(wǎng)/圖百度圖庫